李玉平
咬定青山不放松
——记从屠宰场走出的著名画家 李玉平
李玉平,字琢之,号古槐居士,1958年生人,祖籍河南省安阳市。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文化部中艺卿云书画院理事、《华夏艺苑》杂志社编委、安阳市美协会员、花鸟画艺委会委员、安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北关区协会理事、中国甲骨文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、安阳市北关区美协副主席、河南省长城书画院院士、中国将士书画院中原分院签约画家。
了解李玉平老师的人都知道:他曾是安阳市屠宰场的一名普通工人,却对绘画艺术倾心钟爱,凭着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痴迷和热爱,勤奋努力,自学成才。他执着追求花鸟画的俊秀典雅,细致灵动,他的山水画的大气磅礴,古韵厚重 意境深远。他的作品立意高雅,彰显个性,一经展出,便深得众多观展者追崇和喜爱,他的画作亦被海内外书画收藏家广泛收藏。
“我和你一样,以前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企业员工。”近日,在安阳书画艺术馆初次见到李玉平老师,他便热情地一边和笔者打招呼,一边端着热水壶倒水。沧桑的背影下,每一个皱纹、每一根银发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。转过身来回眸一笑,又是一张写满风霜的面孔,岁月刻磨的皱纹,踏实坚毅的眼神。
于是,我决定在李玉平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厅内,与他进行一次愉快的采访,深入了解一下这位自学成材的著名画家。来吧!让我们循着李玉平老师绘画的浓重墨迹,一同聆听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、锲而不舍,咬定青山不放松,执着追求绘画艺术人生的感人故事吧。
一、天赋童心,艺术萌芽
“小时候,我有个爱画画的本家叔叔,经常画一些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的画作,不一会儿功夫,小伙伴们那跳绳、踢毽子的图画就会悄无声息地跃然纸上。简直是太神奇了,我常常被他那出神入化的‘随手一画’所吸引,慢慢地也就爱上了绘画。”聊起小时候初学画画,李玉平老师至今仍然记忆犹新。
李玉平的叔叔是一个老实本分、不善言辞的人,虽然内心知晓他喜爱绘画,但却又不知该如何指导他学习绘画技巧。无奈之下,只能找一些零散的画报或图片给他看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这些类似于画报的东西可都是很稀有、很少见的“宝贝”啊。李玉平一见便满心欢喜,爱不释手,时常比照着画报画。
当时那个年代,由于家境贫寒,没有钱买纸,他就在地上或墙上画,以至后来成了到哪画哪、见啥画啥。当时的革命样板戏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白毛女》中,如杨子荣、喜儿等人物的剧照,都成了李玉平练习绘画的珍贵资料,他家的墙上、门上都让他给画满了。后来,他的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给他找了一本晒图纸,里面还夹带有关公千里走单骑、三英战吕布等图画,让他喜欢得手不释卷,更是一有时间就照着画。
但好景不长,1971年,李玉平的父因病住院,家里生活十分困难。他在家中弟兄五人中,排行老二。迫于生计的无奈,他便早早辍学进入了一家屠宰场厂上班。那年他的实际年龄才仅有13岁,为了能进厂工作补贴家里生计,却谎报说自己已经16岁了。有好事者看他长得身材瘦小,还特地问他:你真的有16岁吗?
因为李玉平身材瘦弱、矮小,单位就安排他去抓鸡,他往往会追着活蹦乱跳的鸡满地跑。后来,时间久了,同事之间也都慢慢熟悉了之后,他又帮忙去杀鸡。虽然年纪小,但是他一点也不少干活,一天要宰杀100多只鸡。对于小小的年纪、小小的身躯的李玉平来说,这无不充斥着太多的无奈。
“当时单位的人见我人小力薄,也就对我管得不太那么严。我就常常跑到院子里找个木棍在地上随心、随性作画。说来也怪,那时候跟着迷似得,就连厕所冲刷尿池的水痕,在我看来也是有的像高山、有的似河流,反正是见啥都想画。有一次,还因为看流水看得入迷竟然忘记了下班。”李玉平老师谈笑风生,介绍着他小时候苦苦学画的狂热,看似轻描淡写,戏谑的话语中,仿佛看到了一个家境贫寒、懵懂学画的执着少年。
二、痴迷绘画,问道经典
在当时那个社会动荡、一穷二白的年代里,李玉平工作之余的唯一快乐就是拿着粉笔在地上、墙上乱画,画着画着,画的多了就有人评价说:这小孩画得不错呀!还真有模有样的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李玉平对绘画艺术也越来越痴迷。1974年,他被安排到了安阳市鼓楼广场门市部卖肉。尽管当时家境好转了一点,但他依然穷得惜纸如命。“一张宣纸8分钱,当时8分钱够我饱饱地美餐一顿了,所以通常都要先在别的纸上画,要等练熟了、感觉差不多了再往宣纸上画。”李玉平如是回忆道,因为每多花销一分钱,比割他身上的肉还要疼。
在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动乱的那个年代,社会上有关绘画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少之又少。后来,有热心人给李玉平介绍了一位国画老师——付生财,并叮嘱他说:这位姓付的老师喜欢喝酒,你要想学好画画,就得让他喝好酒。从此,李玉平一有时间就提着酒和菜去找付生财喝酒。
一天晚上,李玉平在鼓楼广场门市部值夜班(这样每月能多挣6块钱的值班费),付生财突然拿着两本书来找他,一本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字帖,另一本是没头没尾、快要散的画册,并叮嘱要他先找个订书机钉钉、保存好。后来他才知道,那本画册竟然是中国画坛的传世经典之作——《芥子园画谱》,又称《芥子园画传》。该书内容丰富,介绍了好多绘画实用技巧,是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基础读物,更是帮助不少国画临摹者打开艺术之门的成名基石。
拿到这两本书后,他一方面如获至宝,爱不释手;一方面百感交集,感慨万千。因为这两本书可以说是他真正意义上学习画画的启蒙老师。而后的日子里,他如饥似渴地临摹这本书,认认真真地去照着这本书去画,一幅画反反复复画几遍,这本书从头画到了尾,他不知道画了多少遍!就这样,他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,在字画方寸间,苦苦寻觅着绘画创作的快乐与灵感。
“如果说我现在在绘画方面有点成就,我认为,我真正撬开绘画艺术之门,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。”的确,这件事已经深深刻入到了李玉平的骨髓中。
在鼓楼广场门市部值班的那段时间里,李玉平还悄悄地用黄草纸、包装纸作画,时间久了,免不了会被单位领导发现。后来,他还因此事受到了领导批评。为了保护他学习绘画的积极性,单位领导责令他:以后单位的有关通知和门市上各类物品的价格表都有你来写!
三、笔墨飘香,尤爱牡丹
学习绘画一要有悟性和天赋,二要勤奋。李玉平虽然没有受过名人指导,但他以人人为师,既师从古人、又学习今人。正如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康有为所言:学书必须摹仿,不得古人形质,无自得性情也。
李玉平在学习绘画创作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他通过参加有关笔会、画展,有机会结识了安阳市的一些书画名家大家。他认真观摩老师们的作画,用心聆听老师们创作思路和体会,让他的创作思路大开、创作动力倍增。后来有同行善意提醒他:要多写生、多观察、勤思考,向大自然问出路、问方向、问灵感,要从自然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。
由于从没接受过专业绘画系统学习,李玉平对写生的目的和意义、写生的要点和要求等基础知识知之甚少。但碍于面子,他又不敢轻易去外面写生,生怕别人笑话。为了画好某种花草植物,他就不厌其烦地去观察花卉植物生长,回来后凭借记忆画出来,然后再去看、回来再画,就这样反复画、反复练,一副还算称心的花草画才会近乎完美地呈现在眼前。
古人云:“天下名花倾国两相欢,常得君王带笑看”。牡丹花朵硕大、色彩娇艳、形态婀娜多姿,被赋予富贵、吉祥和高贵的象征,因而倍受人们喜爱,并有“花中之王”的美誉。李玉平和大多数爱画者一样,特别注重对牡丹花的根系、枝干、叶茎的观察和研究,并购买了多种有关牡丹的书籍和画谱。为了画好牡丹,他还多次专门跑到洛阳、山东菏泽、曹州等地去看牡丹,了解牡丹的有关传说,打探与牡丹相关的神话故事,浓厚了他对牡丹花的越发偏爱。
牡丹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对象。她以其艳丽绝伦的花姿,傲然挺立于群芳之中,尽显王者风范。近几年来,牡丹花的种植越来越普遍,安阳市人民公园、洹水公园等地方也引种了多种牡丹。每到四月花开之际,牡丹便如一位盛装出席的贵妇,婀娜多姿地展露着她的艳丽风姿。
“每年到了四月牡丹花开时节,我就会常去公园观赏牡丹,往往是看完了画,画过后再看,不经意间,我画的牡丹也赢得了众多朋友的一致好评。”说笑间,李玉平的脸上洋溢着花一般的笑容。
李玉平老师喜欢画画,尤其喜欢画花鸟。究其原因,这还要从他童年时一件家事说起。李玉平小时候,家里人多房少,所以一到放假,家里人就会把他送到远在安阳市东区的亲戚家居住。那里环境诱人,亲戚家门口有一条很长的小河沟,从村西头一直流到村东头。清澈的河水中,小鱼小虾自由自在地游弋,水鸭成群结队、嬉戏追逐。河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草,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小草,偶尔还能摸几个水鸭子蛋!
这些至美的景色,是李玉平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,已经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。他喜爱画花草,其中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四、转战工会,如鱼得水
李玉平脑子灵活、学啥会啥,深受单位领导和工友们的喜爱。在安阳市食品公司工作期间,学过杀鸡宰猪,干过门市销售,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升。1979年河南省行业技术比武大赛中,他以精湛的技艺夺取“河南省剔骨大赛第一名”。
机遇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。进入20世纪80年代,“五讲四美三热爱”活动在全国上下蓬勃开展。为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教育,按照上级工作精神,市食品公司领导要求各门市部、办公室等部门的墙上,都要重新美化亮化,写宣传口号、画宣传画。平时爱写写画画的李玉平,这一次终于派上了大用场,他被领导点名借调到了公司工会,专门从事墙绘和宣传标语画作。由于他绘画专业功底深厚,工作认真负责,后来便顺理成章地被调到了食品公司工会,专门负责宣传工作。
“平时就是爱写写画画,谁曾想到,一不小心我竟然画到了厂工会。”李玉平朗声一笑,脸上写满了得意与自豪。
到了厂工会后,李玉平简直是如虎添翼、如鱼得水,不仅工作得心应手,倍受领导和同事们赏识,他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搞画画创作,他的绘画水平自然也得到了很大提高。安阳市屠宰场在上世纪80年代改名冷冻厂,工厂规模不断扩大,李玉平也成了厂工会的宣传骨干。
那个年代,工会就是给厂里边画墙报、写海报、写大标语,搞宣传栏儿那档子事儿。就这样,李玉平也终于用上了免费的毛笔和墨汁。由于工作需要,他抢抓机遇专心练习书法,他坚信:书法写得好,画画就一定会更容易成功。的确,那时候打下的书法基础,对他后来的国画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。后来,经济条件好转了,他又购买了很多有关绘画方面的图书,并以其独特的为人处事风格和深厚的书画艺术底蕴,赢得了单位上下众人的褒奖和赞誉。
五、艺术成就,受人称赞
师古人而不拘泥,师造化而不任诞。中国绘画艺术蕴含着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是古人留给我们一辈子学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。“如果你想在绘画方面有所进步、有所成就、有所发展,就要像清朝画家石涛所说的那样:笔墨当随时代。要以古人留传下来的传统技法为工具,不断创新出绘画新技巧,创作出既具有古典韵味、又富有现代气息的作品。“说到绘画艺术的发展,李玉平眼中有光,嗓门洪亮,言语顿挫。
曾有人这样问他:你在绘画创作方面都有哪些窍门?李玉平总会意味深长地说:绘画创作的窍门就是勤奋加努力,就是要勤观察、勤思考、勤练习,如果你足够勤奋,必定会有所收获!
李玉平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喜爱绘画,笔耕不辍。他执着于花鸟绘画创作,尤其擅画牡丹;他无门无派,没有师从任何人;他没有学历文凭,全凭自己勤学苦练;他以历代知名画家为师,问道于浩瀚无垠的大自然;他痴情于传统绘画研究,而又不拘泥陈规,在长期临习与创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技法,他的作品题材大多来自现实生活,又常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绘画作品中。
李玉平痴迷绘画创作几十年来,他的绘画作品意境淳厚,深得熟悉他的人尊敬和爱戴。相继参加了第五十四届中、日、韩书画交流联合展、西柏坡庆祝党的生日全国名家笔会,其作品被西柏坡纪念馆永久收藏;在全球华人“和文化”文学艺术大战赛中获得“优秀奖”,作品并被大赛组委会永久收藏。他的书法作品在纪念长征八十周年“嘉宝广场杯”书画大赛中荣获二等奖;他的绘画作品入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文学艺术大展暨大型艺术史籍;在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40周年全国优秀书画家作品展、特邀2016年全国诗书画家创作年书画作品展、翰墨薪传“美育杯”全国教师书画大赛、河南省第三届新人新作书画展等大奖赛中荣获多项大奖。 (作者:唐初家)